1945年8月15日,日本宣布无条件投降。在这个具有特殊意义的日子网上配资_配资炒股,位于江苏南京的侵华日军南京大屠杀遇难同胞纪念馆,举行了“第四批南京大屠杀历史记忆传承人”上岗仪式。
历史亲历者的后代、国际友人的后人等齐聚纪念馆,共同接过传承历史记忆的接力棒。
8月15日上午,国际友人后代理查德·布莱迪的曾孙女梅根·布莱迪、约翰·拉贝的孙子托马斯·拉贝参观了纪念馆。在记录着那段黑暗岁月的一幅幅历史照片前,他们神情凝重,久久驻足。
仪式上,两人与来自中国的四位幸存者后代一起正式“接棒”,成为“南京大屠杀历史记忆传承人”。这些传承人是由侵华日军南京大屠杀遇难同胞纪念馆认证的,2022年8月完成首批认证,目前传承人共四批,总人数38人。
第四批“南京大屠杀历史记忆传承人” 蒋薇:我的外公是南京大屠杀的幸存者,今天我被授予到这样一个身份,这对于我来讲有特别重大的意义,不仅仅意味着一份家族的记忆,更多是担负着历史的责任。作为一名老师,我应该以教育为纽带,把沉重的历史转化为理性的力量,把为中华之崛起而读书和为世界和平而努力奋斗的理念深植于心。
第四批“南京大屠杀历史记忆传承人” 胡静雅:我的外公是南京大屠杀幸存者,听了他的描述包括一些以前的影像之后,我都会放给我的学生看。我觉得这一份传承需要我们时时刻刻去告诉他们,这段历史是不容篡改的,我也要给学生树立正确的历史观,告诉他们铭记历史,珍爱和平的种子,并继续播撒下去,深种在每一个人的心中。
随着时间的流逝,南京大屠杀幸存者这一群体正在日益减少。根据侵华日军南京大屠杀遇难同胞纪念馆最新统计显示,目前在世幸存者仅剩26位。
面对这一现实,如何更有效传承这段浸透血泪的民族记忆,成为当务之急。
侵华日军南京大屠杀遇难同胞纪念馆研究馆员 张国松:新一批的历史记忆传承人会通过自己的亲身体会和父辈的历史记忆,把这些告诉更多的人,传承历史。特别是国际友人后代的加入可以向世界传播南京大屠杀历史记忆,让更多人了解这段历史。而我们传播这段历史的目的,并不是要记住仇恨,而是要传播和平的理念,为了避免未来类似惨剧的发生和重演。
国际友人后代守护南京记忆
“南京大屠杀历史记忆传承人”此前认证了三批,均以幸存者后代为主。今年的传承人认证首次将国际友人的后代纳入,历史记忆传承跨越国界,共同铭记。
“南京的苦难不是战争的必要代价,而是人性良知上溃烂的伤口。我发誓只要我还活着,我会让真相永存,即使我必须用我的手术刀,在历史的皮肤上刻下这个伤疤。”
这是美国医生理查德·布莱迪在南京大屠杀发生后留下的一封书信,如今,他布莱迪成了第四批“南京大屠杀历史记忆传承人”。
第四批“南京大屠杀历史记忆传承人” 梅根·布莱迪:我叫梅根·布莱迪,23岁,来自美国,我的曾祖父理查德·布莱迪医生1931年到1941年在南京鼓楼医院当外科医生。今年,我非常荣幸地成为南京大屠杀历史记忆的守护者。
1937年12月,南京沦陷前夕,美国医生理查德·布莱迪护送妻子和女儿去香港后,准备返回南京,但受到了日本侵略者的阻拦。1938年2月,他终于回到满目疮痍的南京城,与美国医生罗伯特·威尔逊共同在鼓楼医院救治受伤的难民。
第四批“南京大屠杀历史记忆传承人” 梅根·布莱迪:我第一次听到这个故事是在我第一次来南京的时候,我记得是2016年,当时我们全家都来了,那时我年纪还小,没能真正理解整个事件的深刻意义与沉重真相。但后来通过一次次重返这座城市,也随着年龄增长慢慢学习,让我理解了当时到底发生了什么。
这是梅根·布莱迪第五次来南京。这些年,她一次次回到曾祖父曾工作过的鼓楼医院,一次次参观侵华日军南京大屠杀遇难同胞纪念馆,这些在她看来意义非凡。
第四批“南京大屠杀历史记忆传承人” 梅根·布莱迪:令人震惊的是,中国以外有很多人完全不知道这段历史,我在课堂上从没学过。大多数我跟他们讲起我来这里的经历的人,都不知道我在说什么,因为仍然有人不知道这些基本信息。
1998年,理查德·布莱迪的儿子尼尔·布莱迪将父亲当年带回的南京安全区旗帜捐赠给了曾创作《南京大屠杀》一书的美国华裔作家张纯如,希望那段历史真相能为世人所知。他的孙子史蒂芬·布莱迪多次带家人来南京,参加国家公祭仪式。
而今,作为“南京大屠杀历史记忆传承人”中的一员,梅根·布莱迪以南京大屠杀史实为基础,创作了歌曲《感同身受》。
第四批“南京大屠杀历史记忆传承人” 梅根·布莱迪:我发现,用这种能让人民产生情感共鸣的方式,是在国际上传播这段历史的最好方法。
同一份伤痛 共一份铭记
南京大屠杀幸存者目前平均年龄超过93岁,且数量持续减少,“南京大屠杀历史记忆传承人”承担着接续历史记忆的特殊使命。
这些传承人通过口述家族记忆、参与国际证言、出版书籍、担任讲解员等多种方式,揭露侵略者暴行,传递声音、维护历史真相。
第一批“南京大屠杀历史记忆传承人” 夏媛:我的外婆是夏淑琴,她今年已经96岁了。在她8岁那年,一会工夫的时间,一个幸福的9口之家只剩下我的外婆和她一个4岁的妹妹。7月底,我跟着南京民间博物馆的馆长去到日本京都立命馆大学,给师生去做我外婆家族记忆的宣讲,让日本的这些孩子也了解南京大屠杀的这段历史,让他们也能正视这段历史。
第三批“南京大屠杀历史记忆传承人” 蒋秉錞:之前在纪念馆担任过解说的工作,当时有日本的学生过来参观纪念馆,我跟他们讲述了序厅里照片墙中一些人的故事和我太奶奶的故事。
交流家族视角的历史记忆
近期,随着电影《南京照相馆》的热映,在江苏13个地市,南京大屠杀历史记忆传承人中的部分代表也走进院线,和大家一起观影,并在映后交流家族视角的历史记忆。
随着电影《南京照相馆》的持续热映,也让不少人重新回望那段黑暗的岁月。传承人们每到一处,都会跟观众认真交流。
第一批“南京大屠杀历史记忆传承人” 夏天行:我叫夏天行,我是已故南京大屠杀幸存者王素明的女婿。侵华日军是如此残忍,如此没有人性,我们千万不能忘记侵华日军在南京犯下的滔天罪行,铭记历史,珍爱和平,避免悲剧重演。
第一批“南京大屠杀历史记忆传承人”王莲:我觉得我肩上的责任更大了,并且看这段电影的时候会让我触动非常深,包括在南京的各个地方,我觉得我走到哪里,哪里就有我的记忆。
第二批“南京大屠杀历史记忆传承人” 陶心怡:首先我作为传承人,是有责任和义务让大家了解这段历史的,包括看到这里这么多人在签名、做活动,很多人都记得这段历史,这就是我来这边参加活动的意义。
第一批“南京大屠杀历史记忆传承人” 马雯倩:之前我祖奶奶在世的时候网上配资_配资炒股,她跟我们全家人有提到过当时她的妈妈带着她逃难,她看到江边血流成河的场景。所以我对应这个记忆后会有共情,就很难受,当时一下就流泪了。
爱配资提示:文章来自网络,不代表本站观点。